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

“第一书记”化身推销员,助农增收20余万元

来源:百度新闻 发布时间:2023-08-26 21:35:06

“没想到咱们村的第一书记刚到任就来帮我们卖梨,真是帮了大忙。如果没有村里帮助,我的梨卖不了这么快,感谢他们帮我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前不久,看着自家果园里的翠冠梨装上车,绿华镇华荣村村民刘老伯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刘老伯口中的“卖梨书记”就是绿华镇华荣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马骁乐。不只是马骁乐,今夏,一共有50名驻村指导员被派驻到崇明50个行政村担任“第一书记”,迎接他们的一大“任务”便是“助农卖果”。截至目前,这批驻村指导员已交出漂亮的成绩单:总计实现销售3500余箱,实现收益20余万元。


(资料图)

酒香也怕巷子深,

驻村指导员化身“销售员”

近年来,选派优秀干部支持经济相对薄弱村发展工作,是上海站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战略部署,这既是促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途径。驻村指导员入驻乡村后将指导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发挥本单位优势帮助解决村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陈慕群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政办公室副主任陈慕群是崇明驻村指导员工作组组长,目前担任崇明区城桥镇聚训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他告诉记者,今年7月31日,50名驻村指导员正式入村报到,“8月初正是翠冠梨、桃子成熟的时节,如何帮助农户开辟多方销售渠道、助力农民增收,这是不少驻村指导员入村后遇到的‘第一件大事’。”

金晓璐

说干就干。挂职近4周以来,驻村指导员都成了水果“销售员”。刚来绿华镇绿园村时,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金晓璐发现,村子是典型的农耕村落,老龄农户较多,全村以种植水稻、柑橘、翠冠梨为主要产业,农户自种的农产品各有特色,但苦于销路不畅,一直没有起色。“酒香也怕巷子深。”为解决村里翠冠梨丰产却面临卖不动的难题,金晓璐及时与村“两委”商讨翠冠梨等销售问题,并积极发挥本单位区投资促进办的组织平台优势,加大宣传,吸引了不少企业批量采购。在她的“牵线”下,绿园村翠冠梨销售量不断上升,村民们高兴不已。“没想到滞销果成了‘抢手货’,过了销售季还有朋友、企业联系我订货。”金晓璐说。

“卖果书记”皮肤变黑了,

他却乐此不疲

马骁乐

“绿华黄桃,亲测品质,严把品控,当天采摘发货!”“好评如潮,最后冲刺,感谢大家助力乡村振兴。”最近,绿华镇华荣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马骁乐发的这几条消息也迅速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得到了不少亲朋好友关注。

将时间拨回到1个月前。7月底,正值本地翠冠梨成熟季节,可果农们的心里却喜忧参半。喜的是华荣村的翠冠梨水分足、甜度高、口感脆,今年又是大丰收;忧的是,这种时令水果上市周期短,只有短短半个月,这半个月里果品量大、上市期集中,如果统筹不善,极易造成果品滞销。眼看着果园里滞销的水果和果农们焦急又无奈的表情,大家心里很不是滋味。

“不能让这么好的果子烂到地里,要尽快为村民解决燃眉之急!”马骁乐积极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商量对策,大伙当下就包揽下了这件事。以惠农助农为宗旨,利用“人脉”四处联系采购商,并借助朋友圈、抖音、快团团等方式,多方推介翠冠梨……马骁乐率先行动,全方位当起了“带货王”。“我要2箱”“我来10箱”“订购100箱”……看着一天天减少的翠冠梨,他心里的一块石头慢慢落地。

销量上去了,马骁乐也更加忙碌了。下午1点,室外温度34℃,马骁乐和村干部们穿梭在果树间,来到闷热的大棚,帮助农户摘梨装箱,还没到几分钟,已经满头大汗,背上的衣服全湿透了。

“这一个多月以来帮助农户卖梨卖桃,马书记的皮肤明显黑了。”提起马骁乐,华荣村妇联主席黄红娟竖起了大拇指,她告诉记者,7月以来,他一边干本职工作一边推销蔬果,还帮着果农选果,碰到包装运输问题也都帮着大家一起解决,“果农们都称赞这位新来的第一书记是干实事的好书记。”

“别人来买,就是对我们农户的支持,所以果品的质量一定要好,把带货的口碑做好,才会有回头客。”马骁乐说,“虽然现在翠冠梨销售完了,但是葡萄、黄桃等也正值成熟期,我还会继续帮助农户带货,也期望能与更多单位合作,帮助农户解决销售难题,助力乡村振兴。”

讲好乡村故事,

把乡村经济的“粮垛”堆得更高

果树梢头挂了果、卖了钱,驻村指导员们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怎么发挥各方优势,助力乡村振兴?”驻村指导员们一起商量着。“头脑风暴”中,大家想出了好主意——借助网络直播力量,力争让村民的“钱袋子”更鼓。

在竖新镇响哃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朱卓君“牵线搭桥”下,“上海崇明”各融媒体平台直播间前不久开启了一场以“崇明味道,‘果’真不错”为主题的红色助农助企直播。在一个半小时里,“崇明小姐姐”卖力吆喝,大家齐心协力,累计销售翠冠梨、水蜜桃、火龙果等各类崇明地产优质水果近千斤,销售额破万元,直播间观看人数超2万人次。

与此同时,直播间内一段助农助企视频也引得网友纷纷动容,很多在外打拼的崇明人看到视频时表示:好想念家乡,致敬农业人。“因为曾从事新闻职业的关系,走过崇明的很多乡村。在一次拍摄途中,有不少农民告诉我们,市场竞争大时,每年都有果子烂在地里卖不出去,我们特别难过,想为他们做些什么。”朱卓君说,希望尽自己一份力,通过与伙伴们一同讲好乡村故事的方式,为人民群众展现的“农业情怀”,努力把村集体经济的“粮垛”堆得更高。

记者了解到,除了这些方式,驻村指导员们还用积极协调结对共建的机关食堂展销、动员共建单位工会、有关商会、协会批量采购等方式,进一步为崇明农副产品打通销售渠道。

“可持续经营发展是最终目标。”采访最后,陈慕群也开始为果农盘算更长久的销售问题,“目前,短期的困境已经解决,但是要想让这些滞销的好产品走向更大的市场,还需着眼全局,加强市场规律研究,进一步探索建立一体化、稳定的产业链和销售渠道,让忙碌一年的果农在每年的这个时候心里踏实。”

记者:季佳倩

编辑:顾佳丽

责编:陈锦源、顾佳丽

上观号作者:上海崇明

标签:

Copyright   2015-2022 华中晨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